[编辑]思政教师心得体会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思政教师心得体会篇1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中学的德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里如何去做好这个德育,首先是制定好一个全面科学可操作性的制度,才能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今天听了思想政治教研员吴玉龙的讲座,解读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让我豁然开朗,感受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工作进行细想,收获颇大。
一、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背景
(一)落实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关于德育的论述。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二)适应德育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媒体,网络一方面为中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渠道和空间;但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等特征,也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辨识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回应基层教育部门的期盼。
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反映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家庭、社会,希望教育部能够出台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指南,迫切需要补齐学校德育工作短板、加强薄弱环节,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教人做人)立德:做人为先,做事先做人,强化三观教育;树人:以人为本,一切皆为人,根本上说,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问题。
二、《指南》的内容和特点
“一个体系”、“两个结合”、“三个关键点”、“四个基本原则”、“五项主要内容”、“六大实施途径”。
两个结合,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三个关键点,从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根本)、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重点)、落实中小学生守则(抓手)。
四个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强调党的领导和教育方针、坚持遵循规律,强调年龄特点和知行合一、坚持协同配合,强调家校的一致性、坚持常态开展,强调融入学校日常工作。
五项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六大实施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
?指南》特点:有理念、有内容、有方法、有路径;易于执行、易于评价、易于检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实际和发展水平,即便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也可以较为简单全面操作指南内容;学校管理部门可以以指南为依据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价。
三、全面落实德育工作指南
抓教师队伍。首要抓校长、德育分管校长,其次,抓德育教师,再次,班主任,第四,抓其他学科教师,最后,抓一般管理人员。
抓课程。首要,抓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次,语文、历史课程,再次,其他课程,最后,开发校本课程。
抓文化。重点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目的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校园文化建设对教育意义
校园的一切设施设备、包括一花一草都具有教育性,需要教师、校长去充分挖掘,校园的所有建设均应把教育性放在首要位置给予考虑例如:一中学将一棵被台风刮折的柳树保护起来,并命名为“生命之树”,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
五、加强指导
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时效性——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育人——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和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当中,落小、落细、落实,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总之,通过今天的培训学习,使我明白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学校一定要落实党中央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经常要在课堂上,特别思政教育课堂上,要引导好人,育好人,同时自己要积极勤奋,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新时代德育教师的核心素质,真正做学生思想知识的引路人,真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抓紧,抓实,抓细,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思政教师心得体会篇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那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呢?我个人认为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学习了有关师德师风的知识后我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二、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此处隐藏2766个字……论工作多么繁忙,我始终没有间断为自己充电,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看书查资料,钻研教材,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争取让自己的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做一位更加优秀的教师,一位创新型教师,一位更让领导信赖的教师,一位更受学生家长信赖和爱戴的青年教师。10月中旬,我在校青年英语教师说课选拔赛中脱颖而出,于×月初代表大同区在市里英语年会上结合自做的新颖课件进行说课展示,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应该说我的精彩一半来源于自信,一半来源于我遇到的伯乐。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决定继续风雨兼程,持之以恒。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飞得更高”,争取在充满希望的_年再创辉煌,我要“更高、更快、更强”,相信只要我努力了,付出了,就会有收获!胜利就会向我招手!
思政教师心得体会篇5本人一至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拥护党的各顶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特别是自任现职以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忠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同志,遵守纪律,服从安排。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觉悟较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既教书,又育人,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洒下了辛勤的湛汗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和谆朴可爱的山里孩子。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和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神圣称号。
无论何时何地,我对政治学习一刻也未放松,积极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牢记两个务必,学习党政方略、教育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个人学习不放松,集中学习不打折扣,做到了学习有计划、有记载、有体会、有实践。通过政治学习,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心灵环保不断加强,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思想上言行上和党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崇尚科学的前列,坚信党的领导,紧跟党的路线,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忘我的工作着。对教师职业道德我牢记在心,并严格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班主任工作及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牢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服务宗旨,无任何排挤、歧视、讥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春天般的温暖关爱教育对象,多次给贫困生捐款捐物,看望生病学生,抚慰遇灾难的学生家庭。为人师表,以身垂范,与学生始终保持着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旅程中,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教师、领导的充公肯定,在干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自任职以来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思政教师心得体会篇6当今社会,未成年人有许多失范行为: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这种种失范行为中,我一直在思考:教育对此应负多大的责任?我们的教育到底除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在学校中教师眼中的"差生"有的很快成为社会的叛逆者?时至今日,我顿悟:原来是因为爱的缺失,爱的教育的缺失。
"人的心灵,就像一朵小花一样,它不知不觉地吸收太阳的光,它永远需要太阳,需要太阳光辉。"未成年人需要爱,学生需要爱,同时他们也需要爱与教育。一个学生被教师认定是"差生",这对他们心灵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有的将影响他们一生。因此,歧视对学生成长是不幸的。而在目前教育下,这样被另眼相看的学生还很多,他们的心灵很早就感知社会的残酷,感受自身价值的被忽视,
当他们进入社会后,怎会去关爱社会,关爱他人?思考其源头,是无爱教育导致了他们对社会无爱。多一份爱,就可能为社会多造就一个有用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懂得爱,要去关爱学生,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有爱。
在学校中应开展爱心教育。学校的活动主体无非是教师和学生,这样爱心教育就应体现
在三个方面:一、倡导教爱;二、培养友爱;三、教学生自爱。
师爱,则要关怀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关心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平等的观念,即人格平等,要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和更成熟的心愿,要尊重学生。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学生对我们的肯定、折服和依恋。没有平等,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就不可能有爱。尤其要把爱更多地关注于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用爱去感召他们。"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我们需要学生"信其道",则要思考我们在教学中付出了多少爱心和耐心?是否爱发怒,一个容易动怒的班主任和教师不会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因此,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学校关爱教育第二是培养友爱。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和相互合作精神,提高他们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友爱,就必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情感,对集体每个人的情感;还要教会学生关心集体中的"弱势群体"。如集体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身体差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等等。班级可以组织一些必要地主题班会和志愿服务活动,如"一帮一"活动等,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懂得爱、体会爱、学会爱,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受到关爱的学生,也可感恩,会尽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
学校爱心教育第三方面是教会学生自爱。自爱包括自尊、自强、自律、自护四个方面的内涵:自尊即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自强即对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自律即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自护即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珍惜。
自爱是被爱的基础,是进一步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基础。一个对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社会、爱祖国?教会学生自爱,首先让学生珍爱生命与健康,教会学生自爱,还要帮助他们努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改进方法、培养毅力等,为他们将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教师、爱学校的人,更懂得去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
因此,实施爱心教育,建设和谐得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的同学关系,构建学生发展得和谐德育环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并努力做好的工作。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思政教师心得体会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