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浅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方式 篇一【摘要】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使已有养育孩子经验的祖辈能够在各方面将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对儿童的成长、发育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
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
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 ……此处隐藏5525个字……由于农忙或者是劳动后的疲劳,而不能及时给儿童准备每一顿饭,特别是早餐,许多孩子早上总是饥肠辘辘地去上学。多数农村孩子喜好下课后买零食充饥,影响学习效率不说,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三、改善隔代教育的建议
综上所述,隔代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所存在的问题更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因此,进一步加强对隔代教育理论的探讨,更好地指导隔代教育的实践,已经成非常迫切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完全式隔代教育和不完全式隔代教育两方面分别提出一些建议。
(一)对于完全式隔代教育应作到以下几点:
1、对孩子的父母,要加强责任意识。要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加强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有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意识。应尽可能的亲自实行对孩子个方面的教育教养,让孩子在当地就近入学,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由父母亲自教育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比隔代教育的强。或者父母最好至少留一位在家,实在不行的话,在外面打工时要经常通过打电话,多写信的方式,询问孩子的情况,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并及时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明白孩子的近况。在外打工的父母更应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2、祖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前文已经论述,老人教育孩子的观念比较陈旧,影响了儿童语言、思维的发展,增加了儿童接受新知识的难度。特别是在城镇有条件的,为了提高对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效果,老人应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不能凡事都依着孩子,应适当增加一些挫折教育。
曾经在一次中日孩子参加的夏令营活动后,有人将两国孩子的表现做了一番比较,发现日本的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日本‘吃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从上学第一天起,不管学校离家有多远,他们都得自己走着去,为了从小锻炼他们耐寒抗冻精神!父母让他们上学时只穿单衫短裤、短裙。当寒冬到来时,小学生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晨跑。他们只能穿单衫短裤、短裙在操场上跑步。当然,这得经过家长同意,而且,学校每天都要求学生自己打扫厕所,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有一个日本教育团还实行了一项‘无人岛’训练!在一个没有交通也无人迹的地方学生必须生存一周,利用自然环境,自己找柴生火做饭,自己动手找食物,连盐也得自己熬制!总之,离开大人,断绝一切通讯联系,一切生活问题由他们自行解决。通过一周的艰难生活,不少学生学会了自己劳动,懂得了关心他人,与人合作,并变得勤快、聪明!”
3、教师,要有爱心。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特别是长期脱离父母的怀抱,享受不到父爱母爱的那些隔代教育儿童,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注到那些极度缺乏爱的同学身上。这些孩子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有多好!所以,我们的学校和教师要更多一些爱的教育。特别是班主任,在把自己的爱撒播到每一个孩子的同时,还要对那些缺少爱的同学有些倾斜。要用爱去润泽他们幼小的心灵,用爱去激励他们向上的信心,用爱去呵护他们孤独的灵魂。在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的时候,至少能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师爱”。让他们感受多世界上还是有人在关心着他们,这对于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4、同伴的爱。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友谊在小学阶段对于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同伴再孩子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些隔代教育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家长可以试着从同伴入手改善隔代教育孩子的生活环境。同伴可以和孩子结成互帮互助对象,平时一起玩一起学习,既可以使隔代教育孩子不会孤单,又弥补了他们没有父母帮助辅导学习的不足。
5、政府的帮助。某市妇联曾经办过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将那些留守儿童和父母组织起来举行一日游活动以培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情。我希望社会以后能多举行一些这样的活动,为这些完全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也应致力于举办一些适用于祖辈的学校或是培训班以提高祖辈的教育水平。
6、学校的引导。一些学校经常开展一些家长学校活动。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以此为平台,给予那些隔代教育孩子更多的关怀。家长学校活动时可以邀请那些祖辈学习一些新的适应时代的教育儿童的新理念,也可以为隔代教育中祖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7、社会的责任。笔者认为这些孩子最怕的就是一到过节,家里冷冷清清,那时孩子最思念父母也最孤单。笔者建议社会应该行动起来在这样一些日子里可以邀请孩子到家做客,帮助孩子度过难忘的一天,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将会有重大的影响。
(二)对于不完全式隔代教育应作到以下几点: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社会赋予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明天的投资。自己工作再忙,事业再重,都不能忽视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担负起主要的教子任务,做好“主教练”,以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为主要目标,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切忌把子女丢在一边了事,做一个不称职的家长。
2、摆正老人的教育地位与作用。祖辈的职责是尽力辅助,当好“助理教练”,老年人在配合子女对孙辈进行教育时,如何才能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认识老人与子女要高度统一。两代人教育孩子,往往会在观念和认识上发生分歧。这种分歧不能暴露在孩子面前,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二是,老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处处插手,该放手的应放手让孩子的父母来处理;但也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老人应做促进亲子之爱的催化剂。喜欢孩子,但不能溺爱。在向孩子传授知识和生活经验时,别用旧习惯影响孩子。老人主要应负责好孩子的生活以及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而努力。三是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一般说来,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儿童的需要。为此老年人应努力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孙辈。若老人没有文化的,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多听取孩子父母的意见,多了解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四是,老人对孩子教育要宽严有度。也就是说要爱得适度、严得合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习惯,做到不包办、严格管教、不护短;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能阻挡儿童自由成长的道路。祖辈与父辈双方应紧密配合,做到以父辈家长为主、祖辈家长为辅,形成强大合力,给子女以全面、有力、完整的家庭教育。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完全式隔代教育地位日益凸显,且不完全式隔代教育日趋复杂,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情况堪忧,笔者虽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要想促使隔代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浅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