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精选多篇)

时间:2025-05-14 07:11:29
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精选多篇)(全文共10083字)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富民”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土地流转、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等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新发展莲藕6000亩(其中沙地莲藕100亩,藕蟹混养100亩),全县达到17000亩,主要分布在三义寨、仪封乡、城关乡等乡镇;新发展桑蚕3000亩,全县达到8000亩,主要分布在固阳镇、东坝头乡、葡萄架乡、城关乡、闫楼乡和孟寨乡;新发展辣椒4000亩,全县达到xx0亩,主要分布在仪封乡和孟寨乡;新建食用菌大棚3000座,全县达到4449座,主要分布在城关乡、三义寨乡、仪封乡和东坝头乡,新建各类蔬菜大棚1000座,全县达到3200座,其中日光温室大棚xx余座,主要分布在红庙镇、城关乡、仪封乡、许河乡、葡萄架乡、东坝头乡、小宋乡等乡镇。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亮点一:红庙镇夏武营在夏武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及附近周边村xx亩土地全部发展蔬菜种植,建日光温室40多座,其他多以小拱棚为主,创出了“平安蔬菜”这个品牌。2014年以来,夏武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土地这一制约因素,转变蔬菜生产发展方式,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我县的三义寨、张君墓、固阳、南彰、许河、仪封、城关等多个乡镇发展蔬菜种植基地8个,面积达到5000亩,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亮点二:三义寨乡以薛楼、康寨、南马庄等村为主发展莲藕9000多亩;以康寨、侯寨、白云山、南马庄等村为主发展食用菌大棚1000多座。三义寨乡益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草菇、双孢菇通过有机转化食品认证,该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有机食品产地认定,为全市唯一一家。绿野养生菌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发展食用菌大棚700多座,带动农户1000余户,种植面积达到1100余亩,产品销售依托于郑州市天添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各大城市及国外市场,连续两年产销两旺,年增效益xx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亮点三:仪封乡的胡寨、耿庄、金庄发展日光温室300多座;东老君营今年计划新建恒温高科技食用菌大棚50座,每座投资3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50座;刘岗、蔡岗等村发展大棚油桃、露地菜(番茄、黄瓜)、瓜类450亩;仪封乡野庄在银生辣椒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三樱椒10000亩,被河南省农业厅授予“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称号。

亮点四:许河乡的董堂村在河地生态园的带动下,发展日光温室50多座,秉承生态环保高效的经营理念,以养殖—沼渣沼液还田——生态种植模式,发展循环农业。1月20日,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发展中心和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心农业开发委员会联合授予河地生态园“中国循环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亮点五:葡萄架乡的南家坡、董庄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帮扶广大群众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日光温室50多座,植桑养蚕面积500多亩,为其他乡镇农业结构调整树立了典范。

亮点六:孟寨乡的孟寨村、憨寺等村在富裕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露地无公害辣椒xx0多亩。5月11日,兰考县孟寨乡富裕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生产的线椒、粗牛角椒、羊角椒,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亮点七:固阳镇的水驿村、牛营等村在兰考富源蚕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实行“公司+合租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植桑养蚕7000多亩。该公司生产的“纯绿源”牌蚕丝被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为“质量放心、国家标准合格产品”。

亮点八:城关乡姜楼在家家喜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下,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发展日光温室育苗棚3座,环保大棚300多座,食用菌大棚30座。今年以来,家家喜合作社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体系,开展蔬菜育苗,蔬菜种植、加工、销售、全程服务,扩大辐射范围,在全县构建环保大棚千余座,该社被河南农业大学授予“重点科研教学基地”和“河南农大豫艺种业良种示范基地”。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支持、金融政策支持等措施,培育发展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300多家,从业人员3.25万人,带动农户11.2万户,年产值15.1亿元、年利润2.52亿元。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0家:分别是兰考县富源蚕业有限公司、开封市维康冻干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兴牧实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天民种业有限公司、兰考三环木业有限公司、兰考裕盛粮油有限公司、兰考新兰纺织有限公司、河南省盛和木业有限公司、兰考华亿奶业有限公司、河地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强化服务、逐渐规范”的总体要求,我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0多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14150余户,带动农户44500余户。其中南马庄生态农产品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另有兰考县田地种植、博方兔业、水驿养蚕、龙果苹果、夏武营蔬菜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农资投入量,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目前,全县共有28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17个产地通过了无公害认定,总面积达到9.6万余亩;另有两个食用菌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和1个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在全市名列前茅,创出了“鑫和大米”、“兰孟辣椒”、“豫野辣椒”、“平安蔬菜”、“纯绿源蚕丝被”等名优产品。

第二篇:**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为加速全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乡经济发展,2014年,*乡26名机关干部建起了双孢菇种植基地一处,整个基地占地80亩,一期工程建棚15个。预计到本季每个双孢菇大棚纯收益可达1.5万元,半年收回了成本,并略有盈余,双孢菇种植在赵庙乡喜获成功,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乡的主要做法是:一、深入调研,找准调整路子*乡地处湖西,辖6个行政村,1.4万余人,耕地仅8000亩。农业一直以稻麦两季轮作为主。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这里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直很缓慢。乡党委、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虽然三令五申,多次召开会议宣传发动,但效果不明显。群众普遍存在不想调、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更把握不准调什么。为此,乡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考察论证,认为我乡发展双孢菇种植切实可行。一是因为全乡有丰富的稻麦草资源,二是双孢菇属绿色产品, ……此处隐藏5819个字……p>

一是品种独特。底圩白毫茶种是全国产量最少的一个稀有品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广西林云和底圩种植。它具有价格高、销路好的优势。

二是品质优良。低纬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品质优良的底圩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独具风格,品质以“造型精美、白毫显露、汤色碧绿如玉、清香飘逸、馥郁甘美、叶纯鲜爽”而独领风骚,目前在全国市场上,作为配料茶销售。农药、化肥残留低,2014年经浙江、云南等茶叶研究所检测达到出口欧盟的标准,是较好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三是全民参与。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把任务下达到村、到户,我们的口号是:家住底圩的干部职工带头每年每家至少要有5亩以上的标准茶叶,每年每户至少要开挖1亩以上的标准茶叶台地,通过大力号召,现在发展成为家家户户种茶叶,村村寨寨办加工厂,人人上山采茶的繁忙景象。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茶叶发展。一是交通落后,目前进出底圩只有一条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低,路况差,晴通雨阻,常常影响正常通行,给货物运输带来不便;二是缺乏集中的茶叶、八角专营市场,制约了茶叶、八角等贸易的发展;三是电力、通讯和市政等配套设施落后,使不少茶叶加工厂靠柴油发电机发电,加大制茶成本。茶商难以掌握市场波动状况,外地来购茶的老板难以落脚。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对招商引资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使底圩茶叶与众多发展良机失之交臂。

(二)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群众整体素质低,观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三)农业规模小,种植管理粗放,缺少龙头带动,投入产出效益低,农产品不能自给,基本上靠外来的多。

(四)农业投入不足,国家扶植少,农技推广发展不平衡,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大。

五、“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一)充分利用底圩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茶叶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底圩优质茶叶和八角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茶叶、八角、甘蔗、畜牧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我乡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就要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甘蔗、茶叶、八角基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南药、北茶”的产业布局,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我乡的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立经济林果、畜牧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底圩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新建茶叶、八角和畜牧交易市场;同剪、坝庄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和畜牧;普龙、普盆片区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水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叮当、者戛和石尧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畜牧、农副产品加工。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底圩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项目,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信息咨询以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我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底圩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赛涧回族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赛涧回族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一、概况

赛涧回族乡成立于1998年5月,属姜唐湖行蓄洪区。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5公里处,北靠颍河,东、南两面紧临淮河,南部是姜唐湖行蓄洪区,全乡面积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678亩,外滩地12014多亩。辖6个行政村,其中1个少数民族村,人口2431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3.6%。主要农作物是一麦一豆,全部是旱粮作物。

过去唐垛湖种植模式较为粗放,种植品种单一,品牌较杂,小麦主要以撒播为主,靠天收成分大。近年来,由于采取统一供种,小麦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在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全部包村到户,每个人都联系村,其中联系10户,辐射20户,帮助解决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请县农委的专家帮助解决,如病虫害的防治、氮肥后移技术、纹枯病、白粉病、小麦锈病等,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乡的小麦、大豆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乡政府多方筹资、协调下,在周台民族村建起1个200多亩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反租给种菜大户,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全程跟踪服务,和村委会的同志到谢桥矿帮助联系销路,现在双方已签定购销合同。目前,周台民族村的大棚蔬菜正朝着规模化、

产业化发展。今年,周台民族村又增加近百亩的大棚蔬菜。在我乡张楼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出门做生意及务工的实际情况,在乡政府和村支“两委”班子出面协调下,本着自愿原则,近两年张楼村已流转可耕地2014多亩,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全程为种植大户服务,去年,我乡种粮大户李万胜种植的玉米,获得了丰收,取得了可观的收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群众得到了实惠。今年我乡李台村实现了500亩的土地流转,通过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我乡的种植模式也逐渐在转变,由过去小麦种植以撒播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机播,机播率达到95%以上。在八里垛村,由于靠近外滩地,水草资源较丰富,当地群众又有养殖习惯,现在八里垛村群众散养肉牛130多头、羊1000多只,较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在张楼村,经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下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协调下,已建成了一个近千头猪的肉猪养殖场,在赛涧村和周台民族村建起了4个养鸡厂,目前经济效益可观。

我乡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也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一定要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使我乡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赛涧回族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2014年2月19日

推荐访问其他文章:

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汇报

新安所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汇报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我区秋季农业结构调整进展情况

关于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考察报告

《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精选多篇)(全文共1008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